首页 新闻 市场 科技 财经 商业 地产 手机版
国际 国内 产业 宏观 股市 公司 动态 行情 业界 电商 数码 手机 银行 理财 数据 金融 产经 生活 评论 观察 房产 家居 趋势 楼市

趣店的过坎与重生

http://www.tzgcjie.com 来源:新浪财经            发布时间:2017-10-11 22:18:52

       对于像趣店这样还在创业期的公司,无论未来它们能走到哪一步,它们所经历过的每一步,对市场的教育、对行业的革新、对后来者的发展都是有价值贡献的。

放置在市场正确和政治正确之下,拷问趣店的发迹与上市的确是个有趣而值得深思的话题。趣店的案例也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创业在中国的又一次边界探寻。

先琢磨一个问题,与1990年代的门户网站三剑客、2000年后的阿里巴巴、京东当年“从0到1”的过程相比,2010年以后诞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到底是变得更好了还是更糟了?

这是个很难一下子回答,也是个很难类比的问题。

但如果从机会成本与创业难度来说,财Sir个人以为,趣店们所面临的环境绝比已经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前辈们要艰难出许多。

△|趣店招股书

2017年9月19日,趣店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说明书,申请首次公开发行(IPO),最多发行由美国存托股份(ADS)代表的7.5亿美元A类普通股。

如将获批,趣店将用“QD”的股票代码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个时间点有可能就在10月下旬。

在此之前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赴美上市已经冷清了许久。

滴滴、摩拜等“共享经济”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已成巨头却迟迟未能推出上市计划;苦熬十余年的搜狗在7月末虽然宣布计划向SEC也就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文件,但后续动作未有进一步的确认消息。

也因此,趣店赴美上市计划一下子被曝露在了镁光灯下。

不过,与此前很多赴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相比,国内舆论对此番趣店的争论却是不曾有过的热烈:

关于趣店的商业模式与政策风险,关于其业务增长与未来成长,关于其过度依赖支付宝导流以及创始团队的离散……

几乎在趣店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要素上,外界对于趣店都颇有异论,也似乎格外挑剔。这或许与其金融属性有很大关系,趣店很可能是继宜信宜人贷、信而富之后登陆纽交所的第三家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

事实上,宜人贷和信而富在上市前后也遭受过质疑,尤其今年4月末挂牌的信而富,在网贷行业名不见经传而且连年亏损,却籍由仅仅在纽交所募资6000万美元而突然备受关注,评价褒贬不一。

再看趣店,7.5亿美元的融资额以及将P2P第一股宜人贷(信而富财报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甩在身后的财务报表,却并没有招徕多少叫好,反倒引发外界对其未来发展诸多质疑,甚至是担心其海外上市后会很快折戟沉沙。

一家公司的成败还是交由市场去检验,无论吹捧还是批判,评论家永远不可能替代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

何况,对于像趣店这样还在创业期的公司,无论未来它们能走到哪一步,它们所经历过的每一步,对市场的教育、对行业的革新、对后来者的发展都是有价值贡献的。

01 赴美上市是又一次救赎

三年半时间就能走到了资本市场门口,对于大部分创业企业而言都有一步登天的感觉。

从宣告成立到宣布上市计划的这1278天时间里,趣店的每一步都还是践行着唯快不破的生存法则:

比所有人都更快的抢占市场红利、

团队成长要快过业务爆发、

业务拓展要跑在政策风险到来之前、

竞争激烈时要比同业转型速度更快、

在生存要素可能出现重大变化前迈进资本市场……

快才能活下去,活下去才有资格谈发展。已经前前后后拿了30亿元融资的趣店赴美上市,不过是又跑下了一程关乎生存的救赎,活下来就意味着新的可能性。

互联网金融创业圈里有着泾渭分明的两类:

一类是凭借互联网技术等工具,从金融行业外部切入的创业者,创业公司;

另一类是金融界嫡系衍生的公司,先天就具备行业基因和资源优势。

趣店、宜人贷、信而富都是前者,敏锐而激进,对于任何市场机会都不会轻易放过;而后者,如陆金所这类有着纯正金融血统的新兴公司相较前者,业务发展保守而稳健,更注重对风险的规避。

与含着金汤匙计划港交所上市陆金所不同,草根出身的趣店只能去叩开纽交所的大门,毕竟时间成本对于快跑中的趣店更加重要。即便A股市场的监管当局愿意接受这种金融属性的公司,趣店怕是也还会奔向纽交所。

除了时间成本外,对于金融创新更加敏感、更加开放的美国资本市场无疑是趣店最务实的选择。

就在趣店宣布备战IPO的时候,纽交所上市的P2P第一股宜人贷的股价从年内不到20美元一路刷高,10月9日创出48.18美元的历史新高,眼下市值已经超过27亿美元,将美国P2P龙头Lending Club踩在了脚下。

尽管趣店集团的业务并非是宜人贷的P2P,而是针对“亿万优质但无法从传统金融渠道获得消费金融服务的用户”的实物分期与小额现金贷款业务。在中国市场规模与消费环境下,其业务潜力显然绝不亚于P2P。

从趣店集团公布的2017上年半年财务数据看,其半年营收达到18.33亿元,净利润9.73亿元;宜人贷2017年上半年净收入22亿元,净利润为6.2亿元。纸面上“赚钱”能力更强的趣店,此时上市显然是顺风、顺水又顺势。

一旦上市成功,即便趣店无法保持持续高增长,但至少也会在业务发展上拥有更多选择权。

02 监管红线对谁都一样

互联网金融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走在市场与监管之间的钢丝绳上。

2014年4月间,趣店创始人罗敏从他最熟悉的一个领域——校园,开始了他的又一次创业。这一次,他取名“趣分期”的服务产品,瞄准的是大学生消费分期市场。用户下单金额400元左右,平均授信2000元以内,学生用户的这个借款额水平,后来被验证很难盈利。

△|趣店创始人罗敏

不过,就是这样一片传统金融机构未曾染指的市场盲区,在互联网金融创新概念和资本逐利的驱遣下,仍然有大批进入者纷至沓来。无论是什么样的动机或者初衷,“校园贷”这块市场被搅热的速度令人咋舌。

如P2P发展的车辙印一般,校园贷也迅速从过热走向另一个极端。

原本新兴的市场领域被无所不用其极的花式玩法折腾个乱七八糟。时至2016年初,多起学生跳楼自杀以及“裸条”、暴力催收等等事件,在层出不穷的负面舆论之中不断放大校园贷的混乱发展。

监管的到来并不意外。

2016年4月,银监会就联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贷款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

5个月后,趣店宣布退出校园分期市场,转型分期购物和小额现金贷款,覆盖数量更大的蓝领人群。

其实,趣店创始人罗敏不可谓不明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业务必然会遭遇监管风险,但他也一定笃定,金融监管是市场所有玩家都要面对的,只是看谁能更快的在监管风险到来之前迅速做大,风险来临是能平滑的通过转型来引渡风险。

即便是如今站在资本市场门口,金融监管这柄达摩利克斯之剑也随时都会荡平之前所有的成绩。趣店眼下业务利润贡献超过8成的现金贷业务,也是被舆论争议颇多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监管风险。

2017年4月在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一文中,政策明确了要清理现金贷业务。而趣店这样的业务业态也的确可能会被监管机构认定为经营融资担保业务。

趣店的招股说明书中也提道,“我们可能会被中国监管部门视为贷款机构或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中国在线消费金融行业的法律和监管规定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变化和解读。”

但若仔细考量监管问题,实际上中国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等创新形态也并没有一刀切的否定,甚至从对P2P的发展态度来看,一直是鼓励支持创新,同时谨慎的开放,市场混乱无序时才会出手严控。

也就是说,市场发展仍是优先于监管考量的,趣店和所有互金公司一样仍然有不少的发展机会,不能因为监管就否定合规的创新。

最终,对于监管方向、程度的把握,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趣店能否能存活下去。这也不无例外的是每一个互联网金融公司必须的生存技能。

03 背靠大树是福祸相依

从2014年的小额亏损,到2015年的大幅亏损,再到2016年的逆袭、2017年的爆发,趣店盈利曲线的变化最关键的时间点是在2015年9月。

这个时间点上,趣店不仅获得蚂蚁金服2亿美元D轮融资,并与支付宝、芝麻信用达成战略合作,完成了支付体系与征信体系的建立。

2个月后,趣店面向年轻消费者的来分期业务上线,并接入支付宝。

傍上阿里系这颗“大树”对趣店不啻为关键性的命运转折。不过,这却也成为今天其被诟病的一大问题——如果失去蚂蚁金服和支付宝在征信和支付体系上的支持,趣店还能继续风光下去吗?

做这个假设之前,先想一下——

如果没有蚂蚁金服的投资和支付宝的接入,趣店会是现在的趣店吗?

为什么获得幸运的会是趣店?

成功的结果倒推回去,往往存在着不少偶然和随机性因素,但这就是市场的选择。同样,如果蚂蚁金服退出趣店的股东名单,支付宝也关闭对趣店的免费导流,也可能是市场的一种选择。但终归趣店的生存发展是要靠自己的实践。

2017年上半年,趣店促成超过382亿元人民币的交易,涉及702万活跃借款人。

截至6月末,趣店集团注册用户达到4790万。

至少,背靠阿里系这颗大树,这两年趣店已经积攒下来比较厚实的底子,上市给趣店带来的曝光度也在增厚其品牌。

如果继续一味依赖支付宝和蚂蚁金服恐怕趣店自己也会不断加深危机感。

今年8月间,趣店旗下的来分期已经与支付宝重新签订合作协议,来分期需要与其他互金平台一样向支付宝付费获客。获客成本的上升,也倒逼趣店进化自己完全独立生存的能力。比如,趣店计划与更多第三方互联网机构进行数据合作。

其实,创业路上,每一道坎都是一次重生的机会。不同的是,只有不断重生的公司能够真正走向成功。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责任编辑:
首页 | 新闻 | 市场 | 科技 | 财经 | 商业 | 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