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市场 科技 财经 商业 地产 手机版
国际 国内 产业 宏观 股市 公司 动态 行情 业界 电商 数码 手机 银行 理财 数据 金融 产经 生活 评论 观察 房产 家居 趋势 楼市

出行:没有绝对的安全,但绝对要为安全去努力

http://www.tzgcjie.com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18-05-13 15:16:01

由于乘坐滴滴顺风车,一位21岁的空姐不幸遇害。5月10日晚,滴滴公司公布了滴滴顺风车司机的个人信息。这则消息广受关注的背后,更多的是网约车用户及外界对出行安全的担忧。

安全出行,应该是出行群体对任何一种交通方式的共同要求。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出行行业中,无论是哪一种交通方式,都无法向公众保证绝对的安全。我们只能是尽量去为保证安全做出努力。

有绝对的安全吗?

出行不可避免,而提供出行服务的交通方式“安全不绝对”,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做的是“用脚投票”。

但由于“安全不绝对”,有些人就主张退回到原来的出租车时代,这种二选一的思维逻辑,也着实让人不能理解。

换句话说,出租车就“绝对安全”吗?仅就出租车行业特殊的行业性质,比如司机和乘客的随机性,移动的封闭空间,就考验着多重不确定因素。

可见,因噎废食并不足取。

网约车这个新业态,客观上是“互联网+”在交通出行领域的生动体现。早先能够成为共享出行领域的一股清风,在于切实解决了出行行业的诸多痛点。所以,拥趸众多。

靠顺风车做社交?

回到空姐不幸遇难这个具体案例,滴滴顺风车背后的社交逻辑,颇让人反思。

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有着环保节能、减缓交通压力等益处的顺风车操作,因着共享经济的特质,而受到部分出行者青睐。价格便宜以及顺风车潜在的社交功能,都是消费者的考虑因素。

但问题是,司机与乘客社交的意愿有多强?用户粘性应该是靠出行服务,还是靠线下社交?

评价语是顺风车的社交标志之一,起到了甄别筛选的作用。但自作主张的平台,却忽略了乘客的选择权。除了平台默认的可供选择的评价语外,顺风车主还可以自行输入评价语。且司乘双方均无权拒绝或删除评价,以及不对外公开。

由于车主具有搭载与否的主动权,乘客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若司机动机不纯,或许早在接单之初,乘客安全就潜藏着风险。

就司乘双方而言,到底有无必要通过社交来增加用户粘性?再加上一些不确定因素,这场陌生人之间的线下社交,却真实地挑战着乘客一方的安全性。

正如一篇自媒体文章所提到的,“与其探讨网约车的安全性,不如把这起事件看成是一起陌生人社交平台所发生的意外”。

需共建安全出行体系

安全出行关系到所有人,安全出行体系也离不开社会共建。

对于滴滴平台来说,无法回避的是顺风车产品评价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夜间安全保障机制的不合理。但人性之恶所导致的意外,也绝非法律、技术所能彻底杜绝,我们要去尽可能将其降到最低。

公众更在乎的是,“治病于未病”,将相关危险消弭于萌芽状态。

那么,如何“治病于未病”呢?

首先,在风险社会中,掌握安全常识下的自我保护,可以说是每个出行者的必修课。其次,完善平台夜间安全保障机制,脱敏保护司乘双方大数据信息,以及尊重自主选择权。还有,联合保险公司可开发相应的意外险险种,为乘客提供出行途中的安全保障。这也许会增加出行成本,但这也正是网约车这个新业态的创新之所在。

此外,可以加强来自技术手段的加持,比如一键报警求助(但要与其信用绑定,报假警者要承担责任);再比如联合城管部门,借助摄像头开发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的系统,确保车辆和司机的一致,并将结果及时告知乘客等。

即便如此,人们仍然要认识到,再怎么先进的技术,所能起到的也仅是震慑作用,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再怎么加强都不为过。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责任编辑:
首页 | 新闻 | 市场 | 科技 | 财经 | 商业 | 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