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市场 科技 财经 商业 地产 手机版
国际 国内 产业 宏观 股市 公司 动态 行情 业界 电商 数码 手机 银行 理财 数据 金融 产经 生活 评论 观察 房产 家居 趋势 楼市

这些房地产大佬们聚在一起都说了啥?

http://www.tzgcjie.com 来源: 中房网            发布时间:2017-05-26 18:09:14

 

中房网讯 5月25日,2017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测评成果发布会在香港隆重举行。据悉,这是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连续第10年发布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测评研究成果。在本次测评成果发布会上,参与其中的上市房企大佬、研究机构代表和专家们发表的精彩观点,为在座的嘉宾带来了一场全新的思想盛宴。

 

苗乐如:当年房地产市场的新形势与新阶段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苗乐如就目前的行业态势和企业的发展谈三点看法:

第一,市场态势整体稳中向好,长效机制出台加快。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房地产市场同样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房地产市场的景气程度以及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力度,这些都体现了市场整体向好的一面。总体而言,相比2016年,因城施策的调控得到完善落实,取得双线作战的成效。就长远看,以核心城市带动周边中小城市为重点,新型城镇化拓展空间大,自住和进城人员的有效需求支撑,房地产市场整体稳中向好的态势将会持续,以住建部《住房租赁和销售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为标志,长效机制出台加快。

第二,充分认识房地产发展进入新阶段,积极应对市场分化新常态。我国房地产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这里除了带有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印记,更具有自身特点。

三,把握机遇,创新发展。市场的变化和分化推动房企的战略调整,特别是上市房企,把握机遇创新发展尤为关键。

 

丁祖昱:2017房地产总体数据不会雪崩,无论成交还是房价

 

中国房地产业测评中心主任、易居(中国)企业集团CEO 丁祖昱:从当前市场状况来看,政策方面,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规范住房租赁市场 值得关注,另外还得关注一二线城市加码限购、限贷,并开始限售;以及诸多三四线城市加入限购、限贷、限售行列,由环一线向其他区域扩围。从行业来看,商品房销售规模整体保持高位,非重点城市成交异军突起 ,此外,土地市场成交面积连续4个月下降,地价环比继续增加。

总结来看,目前的市场特征很矛盾,一个特征是政策向左市场向右,这个右我觉得是暂时的。政策全面向左看齐。第二个特征是三四线城市和非重点城市量价齐升,一二线城市是价平量跌,这在历史上也没有看到过。三是,二手房成交迅速下滑,部分城市房价开始出现松动。

对于未来行业发展的判研:

从政策角度上来说, 热点城市从买不到到买不了仍将持续。限价、摇号、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之下,限购让部分人没资格买,限贷让部分人二套高比例首付,首套房贷不出钱,没有能力买;而限售又让一部分人没有机会炒。

从行业的走势上来说,政策的力度不会放松,这一两年很难会有放松。今年的成交规模也会受政策的影响出现一些调整,成交规模将弱于2016。当然调整的幅度不会特别大,去年销售面积是创造历史最高点15.73亿平,今年在13-14亿平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成交金额去年是16.7万亿是一个高点,今年应该是11万亿左右。前4个月增长了25%,前4个月的增量抵消掉后面的回落,所以今年总体来说不会宏观数据上面出现特别差的状况,更不会看到所谓的雪崩式地下滑,无论是成交还是房价。

土地市场现在由于热度还是不减,特别是媒体报道的热度还是不减,可能还是会有更多政策的出台。有的地方也不搞政策,但是没有新住宅用地推出。总之,目前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调控土地的方式,最终还是要让地价能够有回落。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今年至少有15家的千亿企业,乐观一点是18家千亿企业,千亿企业的队伍也会越来越大。

市场的集中度方面,会越来越高。预计前15、16强千亿公司全部算进去要今年占整个中国的市场份额40%左右。到2018年,相信千亿公司一定会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等到万亿公司出现以后,估计在2020年那个时候千亿以上公司会占到整个中国60%的市场,那个时候主流市场就是千亿公司,剩下的房企完全可以做区域市场或者是做专业领域。对于一般的房企,包括上市房企,还是按照原有的操作思路,未来可能不能很好地发展。

 

单伟豹:2018年底之前政策肯定会做调整

 

路劲基建有限公司主席单伟豹:按香港的法律概念来说,你拍地没有加什么条件就限价,基本上在香港和其他国家发生这样的事情可能会给人家告得要死。这两年房地产的价格和销售量不断地大,国家那么大,不控制一下就怕发生日本和美国那样的事件,像日本二三十年不发展后果非常严重,要掌握这个方向也是非常困难的,你让我做我也不知道怎么做。

1.7万的土地价限价2万,有的时候倒挂也有,1.7万卖给人家然后卖1.5万,我觉得这个不会持续很久,但是基本上会影响GDP,现在没有三五年表现不出来,当GDP下滑到破6%的时候一定会解决掉,这种不合理的东西是不能持久的。我从来不同意,一个很不合理的东西,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人为层面是可以持久的,我的预测明年年底之前肯定会做调整,很多的政策会改变。

 

田明:不调控就会产生更大的泡沫

 

朗诗绿色地产董事长田明:虽然现在看上去没有法律依据的各种各样的调控不置可否,但好像又是必须的。如果不调控的话,很快的资产价格就会放松,然后就会产生更大的泡沫,可能会诱发金融风险,诱发资产泡沫的风险,现在调控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该控的,尽管没有法律依据。

至于能够调控到什么时候,我的预测是可能一年、可能是两年,会有严厉的调控。什么时候会取消呢?不取决于十九大,也不取决于明年的两会换届选举,而是取决于经济形势是不是回落得很厉害,如果回落非常厉害的时候,我们的行政调控会放松甚至是反向,但是货币政策继续放水,我认为不具备政策的空间,行政手段会放松,这个调控可能是一年也是两年。

 

林峰: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房地产或进入萧条状态

 

旭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林峰:我赞同调控是必须的,因为确实从去年房价涨幅太厉害了,作为在这个行业长远的企业,我们都不希望房价的波动很大,对于大的企业来说,做计划也好、做投资、做销售的安排,其实都特别困难,而且特别是在中国的税务环境下,暴涨,你的项目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20%,但是一跌有可能那个项目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我们不希望是暴涨暴跌的,而是希望平稳增长。

房地产永远在一个被打压和被支持的中间状态中成长的,政府有一个稳稳的下线也有一个上线,中间是一个生存的空间,你低于下线了可能会支持你一下。所以只要了解这个规律,不管他处什么政策,就跟赛跑一样,你跑不过老虎就想办法怎么多活一段时间。

按照这种调控政策可能走不到明年年底,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房地产可能会进入一个萧条的状态,各个地方可能会逐步放松。原来是18道绳子,现在慢慢解1、2道绳子,可能都是有一个逐步加码以及逐步减码的过程,只要明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始进入萧条,这个逐步减码的过程会启动,也是整个城市具体的情况他松绑的程度方式不一样。政策这一块的启动我觉得上海、杭州、北京松绑的方式不一样。

 

蔡金强:长效机制就是一定要大量地保障性住房

 

花旗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蔡金强:虽然出的政策不完全科学,也不完全地有正常的程序。但这一次没有办法不出政策,不出很快直接冲顶。所以慢慢形成了一些不是特别科学或者特别政治化的政策出来。中间有一些不科学的地方也没有办法,这次反而觉得这个政策是必须的,这一次政策我觉得是有必要性的。

这一次时间会比较长,最快要到明年底才能够放开,我倾向他当成一个三年的工程来做。这一届的政府跟以前不是特别一样,他忍痛的能力特别强,所以我个人觉得他不怕以GDP为依据,除非你到了4%或者非常惨烈的情况,以外国来看他全崩了才会放开。我觉得应该到明年的年底,这是最好的结果,尤其是价格方面不会松,他给各地下了命令,房价不能涨,涨了你们自己看着办。所以我是这样觉得的,他不以GDP为依规。

长效机制在我的看法里面,我个人是觉得中国这种高地价高房价的政策,所谓的长效机制就是一定要大量地保障性住房,没有其他的什么东西可以做的,而且这种东西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走上了高地价的这条路几乎不太可能回归。

 

张永岳:中国房地产易热难冷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院长、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永岳:任何宏观调控都是有重点的,当前的重点我认为是政府或者是经济决策层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风险,房地产过份地上涨,以及这么热可能会造成经济的扭曲,也会造成经济危机风险增大,所以在这个角度下非常重视。

宏观调控的难度在于,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它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的房地产你要让它热比较容易,要他冷下来,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能够稳住,这恐怕是比较难的。这种潜在的判断它会影响到整个的经济决策层的一些工具的运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从对冲的角度,或者是宏观调控松紧放开的角度,有一个政策的工具,比如房地产的投资在市场上用得比较滥,会加大棚户区和旧区的改造,产业链的角度也是整个拉动的。

我认为对于这一次这样一种调控,它带来的一些做法,不如估计得长一点,关键是看今年下半年,下半年特别是到年底的时候他有两个很明显的迹象出来,或者是我们可以观测的主要的问题,一个是今年的经济用地的指标,到年底的时候这是很清晰的。第二,按照国家的惯例,开两会的时候,年地要争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讨论怎么样考量和引导,这样会导致整个明年房地产行业对它的走向。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责任编辑:
首页 | 新闻 | 市场 | 科技 | 财经 | 商业 | 地产